我把AI當老師,結果被它帶進坑裡了

剛開始,我問AI問題,它總是能給出讓我滿意的答案。例如我問「怎麼管理90後員工」,它會列出一系列方法,每個人都說得頭是道。我覺得太棒了,懂我的人了!

七個月前剛開始使用人工智慧時,我特別興奮。感覺找到了一個什麼都懂的老師,問什麼給了完美的答案。

結果,我發現自己掉進了一個很深的坑。

事情是這樣的

剛開始,我問AI問題,它總是能給出讓我滿意的答案。例如我問「怎麼管理90後員工」,它會列出一系列方法,每個人都說得頭是道。我覺得太棒了,懂我的人了!

但漸漸地,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。

有一次,我換了個問法,問「為什麼90後這麼難管」,AI居然順著我的思路,開始分析90後的各種「問題」。隔天我又問「90後員工其實不是更好的管」,它也說明了這樣一個90後的優點。

,等等到底哪個才是對的?

原來AI在當鏡子

這時候我才明白,AI不是在教我真理,它就是一面鏡子。你怎麼問,它就怎麼回答。你覺得員工難管,它就幫你分析為什麼難管。你覺得員工好管,它就告訴你為什麼好管。

這就像你照鏡子時愁眉苦臉,鏡裡的人也愁眉苦臉。你不能怪鏡子為什麼不笑。

問題是,當時的我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。我以為AI給的答案都是探究,其實它只是用漂亮的邏輯封裝了自己的想法。我在一個自己製造的泡泡裡轉圈,還以為是在學習新知識。

最慘的是什麼

最慘的不是答案錯誤,而是我越來越依賴人工智慧的判斷。遇到問題不是先自己想,而是直接問人工智慧。慢慢的,我發現自己在人工智慧的思考能力。

就像一個人天天坐輪椅,會消耗一樣。我的大腦也變得懶惰。

有一次,朋友問我對一個商業模式的看法,我的第一個反應是「等我問人工智慧」。那一刻我突然驚醒:我什麼時候變成了人工智慧的傳聲筒?

轉折點

痛定思痛後,我開始改變使用AI的方式。

以前我問: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?」 現在我問:「這個問題可以從哪些角度思考?」

以前我期待人工智慧給我結論。現在我要求人工智慧幫助我展開想法。

以前我把AI當權威。現在我把AI當陪練。

這個轉變聽起來很簡單,但完全改變了效果。當我不再依賴人工智慧的答案,而是用它來訓練自己的思考時,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。

現在的狀態

經過七個月、一千多個小時的「訓練」,我發現自己的思考方式完全不同了。

舉個例子。以前遇到管理問題,我會糾結在表面現象:為什麼不聽話?怎麼讓他?現在我自然會思考:這是個人問題還是製度問題?是能力不足還是員工動力不足?問題的根源在哪裡改變?

方式不是AI教我的,而是在與AI的大量對話中,我自己練出來的。就像打乒乓球這樣,AI永遠是那個會球打回來的球友,而我的技術是在不斷接球、回球中提升的。

更重要的是,我變得更平靜了。因為我知道,任何問題都可以從多個角度分析,總有解決方案。這種確定感讓我不再焦慮。

給你的建議

如果你剛開始使用人工智慧,我想告訴你幾件事:

1.人工智慧不會讓你變得聰明,但會放大你到底是什麼樣子。 如果你愛思考,它會幫你思考得有價值。如果你懶得動腦,它會讓你更懶。選擇權在你。

2.別把AI當百科全書,訓練它當健身教練 健身訓練不會替你舉重,但會陪你。 AI也是一樣,真正的成長必須靠你自己完成。

3.學習辨識「甜蜜的陷阱」 當AI的答案特別符合你期待的時候,要警醒。它可能只是在迎合你,而不是在幫助你。

4. 保持「笨拙」的勇氣 別急著要答案。像個好奇的孩子一樣不斷問「為什麼」「還有呢」「如果不是這樣呢」。看起來笨拙的追問,往往能帶來最大的收穫。

最後

利用AI這七個月,我最大的收穫不是獲得了多少知識,而是學會如何思考。不是AI有多厲害,而是透過與AI的交互,我看清了自己的思考模式,並學會如何改進。

這個過程有點像學游泳。一開始你會嗆水、會害怕、會覺得自己很笨。但只要堅持練習,有一天你會發現,你不只是學會了游泳,更重要的是,你不再怕水了。

與人工智慧同樣如此。重點不是它能為你提供什麼答案,而是透過與它的互動,你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
如果你也在用人工智慧,認知詢問自己:你是在用它來偷懶,還是在用它來成長?

答案,決定了你的未來。

#AI使用心得#思考訓練#個人成長#深度思考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