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看著朋友用AI時,我發現了大多數人都會犯的三個錯誤

第一個錯誤:丟出問題就跟著AI跑
朋友一開始問:「孩子不愛寫作業怎麼辦?」AI立即給出了一套看起來很專業的建議:建立獎勵機制、設定學習環境、培養學習習慣等等。朋友看著這些建議,點點頭,準備照著做。

最近,我花了一個下午教一位朋友如何使用AI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。這位朋友其實不是AI新手,但看著她的使用方式,我突然理解了為什麼很多人覺得AI「沒那麼有用」。

她犯的錯誤,可能也是你正在犯的。

第一個錯誤:丟出問題就跟著AI跑

朋友一開始問:「孩子不愛寫作業怎麼辦?」

AI立即給出了一套看起來很專業的建議:建立獎勵機制、設定學習環境、培養學習習慣等等。朋友看著這些建議,點點頭,準備照著做。

我問她:「你孩子多大?」 「8歲。」 「男孩女孩?」 「女孩。」 「具體是什麼作業不愛寫?」 「主要是數學,語文還好。」 「她說過為什麼不想寫嗎?」 「她說太難了,而且寫得慢,同學都寫完了她還在寫。」

我讓她把這些信息補充給AI。結果呢?AI的建議完全變了——從籠統的習慣培養,變成了針對數學學習困難的具體方案,包括如何降低難度、如何提高效率、如何處理與同學比較帶來的壓力。

朋友驚訝地說:「原來要說這麼多背景!」

是的,AI不是算命的,它需要充分的信息才能給出準確的幫助。但大多數人都像我朋友一樣,問了問題就被AI的第一個回答帶著走,忘記了AI其實對她的具體情況一無所知。

第二個錯誤:看到認同的內容就全盤接受

在討論過程中,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。每當AI的回答中出現朋友認同的觀點,比如「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」,她就會說「對對對」,然後把整個回答都當成正確的。

但實際上,AI只是基於她提供的有限信息在推測。當AI說「孩子可能是因為基礎不好」時,朋友順著這個思路就準備去補習班了。

我讓她停下來:「等等,AI真的理解你的情況了嗎?你確認一下。」

她重新看了AI的回答,發現AI把她女兒理解成了「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」,但實際上她女兒數學成績不錯,只是做題速度慢。這是完全不同的問題,需要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案。

我教她一個方法:看到AI的回答先不急著認同,而是問自己「AI理解的情況和我的實際情況一樣嗎?」如果不一樣,就要立即糾正:「不是基礎問題,她理解沒問題,是書寫速度慢。」

這樣不斷校準,AI的建議才會越來越精準。

第三個錯誤:想一次說清楚,結果什麼都說不清

我發現朋友在輸入問題時,會不斷刪除、重寫,一條消息改了七八遍還不滿意。她想把所有信息都塞進一條消息裡,結果寫得又長又亂,自己都覺得沒說清楚。

而且她的表達特別抽象:「孩子學習態度有問題」「親子關係需要改善」「希望培養好的習慣」。這些話看似有道理,但AI根本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。

我告訴她:別追求一次說完,就像聊天一樣,一點一點說。

我讓她這樣做:

  • 第一條消息:「我女兒8歲,二年級,最近不愛寫數學作業」
  • 看AI回應,然後補充:「她不是不會,是寫字慢」
  • 再補充:「她說班上其他同學都寫完了,她還在寫,覺得自己很笨」
  • 繼續補充:「其實她數學成績在班上中上等」

通過這樣逐步補充,AI的理解越來越準確,最後給出的建議是: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書寫效率問題,可能需要練習書寫速度,同時要處理她的自信心問題。

神奇的轉變

經過一個下午的練習,朋友的使用方式完全變了。

以前她問問題就像丟石頭進水裡,扔了就等結果。現在她知道要像對話一樣,有來有往。以前她被動接受AI的回答,現在她會主動引導AI理解她的真實情況。以前她試圖寫出完美的問題,現在她接受了「逐步澄清」的過程。

她最後總結說:「原來我一直把AI當搜索引擎用,現在才知道應該把它當作一個需要充分了解情況的顧問。」

更有意思的是,她說學會這種方式後,不只是AI用得更好了,連平時跟人溝通都變清晰了。因為她現在習慣了要提供背景、要確認理解、要具體描述而不是抽象概括。

給你的實踐建議

如果你也想提升AI使用效果,記住這三個要點:

第一,永遠記得補充背景。AI不知道你的具體情況,你不說,它只能猜。與其讓它猜錯,不如主動提供信息。把AI當成一個剛認識的朋友,你需要先讓他了解情況。

第二,學會調整AI的理解。不要看到部分認同就全盤接受。要不斷確認:AI理解的和我的實際情況一樣嗎?如果不一樣,立即糾正。記住,你才是情況的了解者,AI只是在幫你分析。

第三,接受漸進的對話過程。不要追求一次說清楚所有事。像聊天一樣,一點一點深入。先說大概情況,看AI的理解,再逐步補充細節。這樣反而更快達到準確理解。

最後的感悟

教朋友的過程讓我意識到,大多數人不是不會用AI,而是被錯誤的心智模型限制了。他們把AI當權威、當搜索引擎、當許願池,唯獨沒有當成需要充分溝通的協作夥伴。

當你改變了這個認知,AI的價值會完全不同。它不再是一個偶爾能用的工具,而是一個能真正幫你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夥伴。

這種改變不需要學習複雜的技術,只需要回歸到最基本的溝通原則:提供充足的信息,確保相互理解,保持對話的延續。這些原則我們在人際溝通中天天在用,只是面對AI時忘記了。

下次使用AI時,不妨問問自己:如果對面坐的是一個專業顧問,我會怎麼向他描述我的問題?

用這種心態,你會發現AI的回應會精準得讓你驚喜。

#AI使用技巧 #人機對話 #實踐經驗 #深度思考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