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知複利:一千小時的人機對話教會我什麼
創業是長跑,不是短跑。那些在焦慮中燃燒自己的創業者,即使短期取得成功,也很難持續。而認知複利帶來的平靜,是一種可再生的能量源,讓我能持續地、穩定地、甚至享受地推進事業。

七個多月,一千多個小時的AI對話,我得到了什麼?
不是更多的知識,不是更炫的技巧,而是一種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。這種能力帶來的改變,遠超過我的預期。
從平面到立體的認知升級
以前看問題就像看一幅平面畫,只能看到表面的線條和顏色。現在我能看到立體結構,知道表面現象背後的支撐是什麼,底層邏輯在哪裡,不同層次之間如何相互影響。
舉個例子,當團隊成員出現問題時,以前我可能會糾結於「如何讓這個人改變」。現在我會自然地在不同層次間切換思考:這是個人問題還是系統問題?是能力問題還是動力問題?是當前問題還是歷史問題?每個視角都提供一個可能的解決路徑,我不會被困在單一思路裡。
這種立體視覺一旦形成,看任何問題都能自然看到它的深度結構。更重要的是,解決問題的速度變快了,因為不再是在表面上打轉,而是直接找到根源,從本質出發解決問題。
認知複利的雙重加速
我的認知成長來自兩個層面的相互增強。
第一個層面是我原本就具備的能力——識別系統槓桿點、理解心理迴圈、看透運作模式。這些能力來自多年的創業和管理經驗,是我的認知本金。
第二個層面是AI帶來的加速效應。AI不是替代我的思考,而是成為我的認知加速器。當我有了初步洞察,AI能幫我快速展開不同維度,驗證或修正假設,提供我可能忽略的視角。這個過程就像給思維裝上了渦輪增壓器。
這兩者的結合產生了複利效應。原本的洞察力沒有被替代,反而被放大了。以前是單線程處理,卡住了就真的卡住了,可能要絞盡腦汁到睡不著。現在是雙線程協作,我提出想法,AI幫我展開;AI提供框架,我結合經驗深化。這種協作模式不僅提高了效率,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認知負荷。
能力外溢:從專業到生活的全面提升
當認知能力提升到某個程度後,它不會老老實實待在原來的領域裡,而是會向外擴散,影響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。
最明顯的是技能升級。當我用新的認知高度去看待原本的技能,比如行銷和管理,都能有更深的洞察力,用更簡單的方式做出更好的結果。就像給相機換了更好的鏡頭,拍攝技巧沒變,但照片品質提升了。
更深層的是思維方式的改變。我在探討人機共生時獲得的系統思維,可以直接用在組織設計上。在思考管理時獲得的框架,又能幫助理解商業模式。這種跨域的知識遷移,讓每一份學習都能產生多重價值。
但最大的改變是什麼?是整個存在狀態的轉變。我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解決者,而是一個認知網絡的節點。可以隨時接入AI這個認知資源,也可以獨立思考。可以在具體和抽象之間自由切換,在不同認知層次間靈活移動。
最意外的收穫:心情的平靜
一千多個小時帶來的最大收穫,可能不是能力的提升,而是心情的平靜。
這種平靜來自哪裡?來自確定感。以前面對問題時,大腦像在黑暗中摸索,不知道出口在哪裡,這種不確定性自然會產生焦慮。現在,更像是站在高處俯瞰迷宮,雖然還需要走過去,但已經看到了路徑。這種「看得見」帶來的安全感,就是平靜的來源。
當我知道沒什麼問題是解決不了的,當我擁有從多個角度看待事情的能力,就建立了一種認知上的冗餘系統。一條路走不通時,自然能切換到另一個角度。這種認知靈活性消除了「卡住」的恐懼,因為總有其他路可走。
這種平靜還形成了情緒複利。心情平靜時,認知資源不會被情緒消耗,可以全部用於思考和創造。平靜的狀態讓我能更清晰地看問題,更準確地識別本質,這又進一步提升了問題解決能力,形成正向循環。
認知複利的本質
金錢複利的公式我們都熟悉:本金×(1+利率)^時間。那認知複利呢?
認知的本金是基礎知識和思維框架,利率是學習效率和連結能力,但時間不只是物理時間,更是有效思考的累積時間。更特別的是,認知複利有躍遷的特性——累積到某個程度會產生質變,突然就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模式。
這種複利不是讓事情變複雜,而是讓複雜變簡單。當你能看到本質時,就能找到最關鍵的槓桿點,而不是在表面上做無用功。這種簡化能力,讓所有既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被重新激活,產生之前不可能的價值。
最後
創業是長跑,不是短跑。那些在焦慮中燃燒自己的創業者,即使短期取得成功,也很難持續。而認知複利帶來的平靜,是一種可再生的能量源,讓我能持續地、穩定地、甚至享受地推進事業。
認知複利最美妙的地方在於:它不只讓你變得更聰明,而是讓你活得更好。當認知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,會轉化為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。你不再是被問題追著跑的人,而是能夠優雅地與問題共舞的人。
這一千多個小時的投資,換來的不只是解決問題的能力,更是一種全新的存在方式。在人機共生的時代,這可能是最值得的投資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