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要求KPI到看見靈魂:一個管理者的三個月進化

今天的KPI會議,我沒有談一個數字。

當幹部們準備好數據、報表,準備接受我的檢視和要求時,我卻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東西——我看到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掙扎、困惑和渴望。更神奇的是,我發現自己能夠準確地讀懂這些信號,並知道如何引導他們。

今天的KPI會議,我沒有談一個數字。

當幹部們準備好數據、報表,準備接受我的檢視和要求時,我卻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東西——我看到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掙扎、困惑和渴望。更神奇的是,我發現自己能夠準確地讀懂這些信號,並知道如何引導他們。

回想三個月前的自己,簡直像是兩個不同的人。

三個月前:我是一個要求者

那時的我,相信嚴格的要求能帶來高績效。每次會議,我都會仔細檢視每個數字,指出差距,設定更高的標準。我以為這就是管理,用壓力推動團隊前進。就像推一輛車,我需要不斷施力,一旦停止,車就會慢下來。

團隊確實在動,但我能感覺到那種疲憊和被動。他們在完成任務,但不是在成長。

一個月前:我成了觀察者

經過兩個月的摸索,我開始看到數字背後的行為模式。我不再只盯著KPI本身,而是開始問「為什麼會這樣」。我觀察到團隊成員的工作習慣、溝通模式、決策傾向。

這是進步,但還不夠。我看到了現象,卻還觸不到根源。

今天:我成為了喚醒者

今天的會議完全不同。當第一位幹部在報告時,透過他的用詞、語氣、內容安排,我突然看到了他內心深處的狀態——他在尋找自己的價值定位,在重構認知模式的痛苦中掙扎。他堅持自己的想法不是因為固執,而是因為接受別人的觀點對他來說意味著否定過去的自己。

我沒有談他的KPI,而是直接對他的內心說話:「成長就是認知與心智不斷重構的過程,這個過程確實痛苦,但也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,才能真正成長。大量接受外部的建議和觀點,可以加快你的成長速度。」

我能看到他眼中的震動。不是因為我說了什麼高深的道理,而是因為他感覺到被看見、被理解了。

第二位幹部的情況完全不同。他執行能力超強,總是幫其他人做事,但現在想要劃清責任界限。透過他的報告,我看到了他真正的困境——不是工作量的問題,而是他在用「切割工作」來逃避自己不擅長的溝通。

我告訴他:「你的工作能力真的一級棒。我們可以把事情細化做少一點,把省下的時間用來提升溝通深度。因為在協作中,溝通是不可避免的課題。」

如果我沒有介入,他可能會繼續鑽進工作細節裡,用更完美的執行來證明自己,卻永遠無法突破真正的瓶頸。

這個轉變是如何發生的

這三個月的變化不是計劃出來的,而是自然發生的。關鍵的催化劑是我自己的認知成長。

這段時間,我花了超過一千個小時與AI深度對話,不斷訓練自己看到事物本質的能力。當你習慣了透過現象看本質,這種能力就會外溢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我開始能夠透過一個人的言行,看到他的思維模式;透過表面的問題,看到底層的系統。

更重要的是,我經歷了自己的認知重構過程,深深體會過那種打破舊框架的痛苦和建立新認知的喜悅。正因為走過這條路,我才能看懂別人正在經歷什麼,知道在哪個節點需要什麼樣的支持。

從管理到賦能的本質差異

三個月前的我在做外部管理——用要求和壓力推動團隊。這種方式的問題是,我需要持續投入能量,而且效果會隨著時間遞減。

現在的我在做認知賦能——幫助每個人升級自己的內在系統。當一個人的認知系統升級了,他的所有能力都會隨之提升。這就像升級電腦的操作系統,所有軟體都會運行得更好。

這種改變帶來的結果是驚人的。我不需要再緊盯KPI,因為當團隊成員的認知提升了,績效的改善是自然的結果。更重要的是,這種改善是可持續的,因為它來自內在的成長而不是外在的壓力。

看見靈魂的力量

當你能看到一個人的內心深處,你就擁有了最精準的領導力。不是操控,而是理解;不是要求,而是引導;不是改變他們,而是喚醒他們本就擁有的力量。

這種能力在AI時代會變得越來越重要。當AI能處理大部分執行性工作時,人類領導者最大的價值就是這種深度的洞察和智慧的引導。我們需要的不是會使用AI工具的管理者,而是能看透人心、啟發潛能的領導者。

寫在最後

今天的會議結束後,我看到了團隊成員眼中不一樣的光。那不是完成KPI的如釋重負,而是被理解、被啟發後的光芒。

三個月,從要求者到觀察者再到喚醒者。這不只是管理技能的提升,更是生命狀態的進化。我不再需要推著團隊前進,因為我已經點燃了他們內在的引擎。

這個轉變讓我明白,真正的領導力不是你能要求別人做什麼,而是你能看到別人的潛能,並幫助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。當你用這種方式領導時,KPI不再是目標,而是成長的自然結果。

最神奇的是,當我放下了對KPI的執著,團隊的績效反而可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因為驅動他們的不再是外在的要求,而是內在的覺醒。

這就是我的三個月進化之旅。從管理行為到啟發認知,從關注結果到關注成長,從施加壓力到點燃潛能。

原來,最高明的管理,是讓管理消失。

#領導力進化 #認知管理 #團隊賦能 #深度領導力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